新闻中心
News

今年高考录取情况:文科录取分数线普遍偏高!文科生却高兴不起来
最近各省高考分数线陆续出炉,一个令人咋舌的现象出现了:好多省份文科录取分数线普遍偏高。
湖南、河南、广东、江苏、河北、云南、江西等地,文科录取分大幅高于理工科的趋势十分明显。
以江西 2025 年的数据为例,文科本科录取率仅仅只有 31%,13 万文科考生中只招收 4.3 万人。
教育部最新文件显示,今年全国高校停招、撤销的专业点超过 3600 个,其中绝大多数都是文科专业。
2024 年智联招聘的数据显示,理科生(含工科)整体就业率是 49.4%,相比之下,文科生就业率只有 43.9%。
基于就业市场需求的变化,再加上高校文科专业招生缩减的现状,文科学生的出路变窄,似乎已经成了不争的事实。
究其根源,在当年教育产业化的背景下,1999 年高校响应国家号召开始大扩招。
但因为一时间没办法快速扩招理工科专业,文科凭借 “低成本” 成了扩张主力,文科综合大学如雨后春笋般涌现。
可 20 年后,当国家转向 “科技突围”,文科专业就成了首批被压缩的对象。
文科专业的缩减与式微,本质上是新时代背景下,国家战略和产业转型的一次大洗牌
就拿大家都熟悉的复旦大学来说,这所向来以文科见长的顶级学府,如今也在全面大转型。
文科招生比例从 30% - 40% 大幅压缩到 20%,理科、医学、新工科及交叉学科各占 20%,增量招生名额全部划归交叉学科。
缩减其实是去掉那些没有实际价值的文科招生,这反而有利于构建符合时代需求的教育生态体系。
仔细研究复旦的改革,新增了 “科技伦理”“数字人文” 等跨界方向,这些交叉学科成了新的突破口。
文科生通过复合背景提升自己的竞争力,未来其他 985 高校很可能也会跟进类似的调整,文科教育将更加强调深度专业化与跨界融合能力。
说白了,很多人的文科焦虑,本质上是就业焦虑。不是文科没用了,而是过去那些传统的文科专业不适应市场了。
这种 “文科无用”,指的是现行教育体制下的部分文科专业不符合市场需求,更不符合国家战略需求。
像复旦大学,增加文科与理、工、医交叉门类的招生规模;华中科技大学提出实施 “新工科+新文科” 的融合发展战略,新成立的设计学院以学科交叉融合为特色,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中国文化表达体系。
实际上,国家早在今年 1 月印发的《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(2024—2035 年)》中,就明确提出 “深化新文科建设”。
《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》给出了定义,“新文科” 是对传统文科的革新,核心在于学科交叉融合。
它还强调中国特色自主创新,要立足中国实践提炼原创理论,将传统文化和现代思想融入学科建设。
另外,数字化也是重点,用 AI、虚拟现实等技术重构文科教育,培养学生的数字素养和全球视野。说起来挺宏观、挺高深的,简单直白讲,就是文理交融已经成为时代潮流,旧的文科模式要改变,新的模式正在兴起。
一位研究国际教育的专家指出,在当下高等教育转型期,文科至少要有三重竞争力,才能成为真正的 “新文科”。
对于个人来说,在国家的大战略下,与其哀叹旧文科的没落,不如顺应趋势,主动投身到文科的变革中。
我们发现,2020 - 2024 年,要求文科生具备复合技能,比如数据分析、编程、项目管理的岗位,数量增长了约 120% - 150%,呈现出明显增长且高位稳定的态势。
根据智联招聘《2024 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》归纳,大约 60% 的企业倾向招聘 “技能复合型” 人才。
麦可思研究院《2024 年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》的趋势推算,文科生跨专业求职率达 58%。
人社部《2024 - 2026 新职业趋势报告》列举了 ESG 咨询等新兴岗位,需求年均增长超 25%。再比如,游戏、动漫、IP 行业的编剧岗位,因为互动叙事的需求,增长了 30% 以上。
不过,对编剧的要求也提高了,一来要适应短剧节奏或电影级叙事,二来最好是复合型编剧,懂点数据分析或跨界协作。
不久前,美国耶鲁大学校刊公布了一项调查,该校 2025 届学生的专业分布几乎 “三分天下”,理工科、传统人文与艺术、社会科学及交叉学科各占三分之一。
这表明,即便在 “STEM(科学、技术、工程和数学)才有前途” 的舆论高压下,耶鲁依然有大量学生自愿选择文学、历史、哲学、艺术史等专业。
也就是说,对于文科而言,不是学什么就干什么,企业和机构真正看重的是毕业生是否具备结构化思考、批判性阅读、跨文化沟通、数据洞察与快速学习等可迁移能力。
总结起来,如果非要简单概括文科的发展趋势,那就是:旧文科专业将逐渐被淘汰,新文科专业正迎来发展机遇。
所以,文科的同学们别灰心,只要跟上时代步伐,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,一样能在未来的职场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天。